2018年11月14日下午,应威尼斯wnsr666邀请,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阿江教授,在10号教学楼D区四楼报告厅作“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议题与方法——研究历程回顾”的学术报告。我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约120人参加聆听了这场学术报告。李怀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陈阿江教授以自己的学术经历为例阐述了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第一阶段是无学科意识的水污染研究,陈阿江教授在撰写 “苏南发展研究”的博士论文中开始注意到现实中的水污染问题,联系到他家乡太湖流域的水污染现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便成为他的关注点。第二阶段是追问现实水污染问题,随着现实中水污染的进一步加剧,政府承诺的“水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本着一名学者的责任心与好奇心,陈阿江教授开始着手进行水污染事件的实地调查研究。他强调应当真正的深入实地,不要相信文献资料、媒体报道,甚至是当事人。他认为,在中国,环境问题的产生,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与历史根源。第三阶段是关于环境社会学学科团队自觉的多领域研究,从水污染问题的深度研究拓展到环境健康研究,又拓展到固体废料领域的研究,并从这些“社会事实”的实地调查上升至理论分析。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一个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团队逐渐成长起来。第四阶段是关于环境社会学是“显学”或“险学”的探讨。陈阿江教授指出环境社会学的成长是从“险学”到“显学”,再从“显学”到“险学”的过程,早期的环境社会学研究揭示的是社会影响和社会成因,将来,环境社会学可能拓展到关于环境治理的学理研究、以及环境治理实践与环境史相结合的研究。
通过陈阿江教授关于环境社会学研究脉络的详细梳理,一方面,同学们对环境社会学完整的学科史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同学们看到了一位关注环境问题、研究环境问题、并试图改善环境问题的勤勤恳恳的知行合一的学者。最后,陈阿江教授还对在场师生的提问进行了详细回答。
李怀教授总结说,刚才,陈教授用一口软绵绵的普通话给我们阐明了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议题和研究方法,在他的学术报告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既热爱环境又热爱学术的学者,他既是学者又是行动者。通过陈教授的报告,我们能够认识到,在古代社会中并没有人为的垃圾或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为产生的环境问题由然而出。因此,我们应当沿着历史的脉络去研究环境问题,才能发现环境问题的历史根源;同时,我们更应当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和制度逻辑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特色的环境问题。
(撰稿:姜慧茹 审核: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