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下午,我院在10号教学楼四楼报告厅开展2018年“研究生学术月”系列讲座,我院路宪民教授作了题为“有意义的社会生活:一个文化视角的分析”的学术讲座。我院全日制研究生约120人参加聆听了这场学术报告。
路宪民老师首先以“文化是什么”为切入点,和同学们一起深入剖析了无处不在的文化。路老师讲到,第一,文化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尼采说过:“当婴儿第一次站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使他站起来的不是他的肢体,而是他的头脑”。博厄斯也曾说: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人类行为和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系统。同时指出,文化意味着人与动物完全不同的适应自然和社会的方式。路老师总结说,文化把人从自然状态中提升出来并使之为人。关于文化是什么,路老师讲到第二点,文化源于人处理与自然、社会和自身关系的需要。围绕这一话题,路老师重点给同学们讲解了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文化需要说。他指出,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不同的文化功能构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义依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以及所有的价值而定”。第三,路老师讲到,文化是人为的,其目的是为人。人为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双重过程,也就是说,人造文化,文化造人。文化的本质是创造、创新、移风易俗、与时俱进。第四,路老师还指出,世界各国不同的历史传统使得各自文化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注重人与他人关系、伦理本位的中国,“文化”表达的是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即所谓“以文教化”,反映了人们对美、善、德行等的追求。与中国不同,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西方,文化(culture)是与自然(nature)对应的,是一切人为的事物或活动。即从“野蛮与自然状态,经过人为点化的教育与熏陶,以合乎人性尊严与生活品质的提升”。从中西文语源来看,文化都有一种人文创造的基本精神存在。
其次,路老师从三个方面给大家讲解了文化意味着什么。第一,文化意味着不同于动物的适应自然和社会方式。第二,文化以符号为载体,对人来说事物不仅是事物,更是意义,人首先对意义产生反应,然后根据他赋予事物的意义展开行动与互动。第三,创造使用符号的能力是关键、符号承载着意义。接着,路老师从三个方面与同学们分享了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荣格曾说:“我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都不能在医学上找到任何病因,他们只是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而且自怜”。路老师指出,要过有意义的生活,首先要清楚意义源于建构。人通过做事而创造现实世界的过程,既是人自身的存在过程,也是意义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一言以蔽之,人的存在即在于做事过程。正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人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其次,要通过所做的事创造意义。人生总要做点什么,人这一辈子所做何事、如何去做、成就如何决定了你是谁,社会就是以此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
最后,路老师讲到意义的创造过程离不开文化与文明的区分。是人都有文化,文化是糟粕与精华并存的,需要用文明的价值予以考量,亦即使自己所为符合真、善、美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梁晓声描述的“文化”: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也可以看做是对文明的概括。最后,路老师带领大家朗诵了诗歌,并把诗中美好的祝愿送给同学们。
在整场讲座进行的过程中,路老师多次和同学们一起朗读经典段落,并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深化同学们对文化的理解。在路老师的引导下,讲座现场气氛轻松幽默,同学们都踊跃互动,这场以文化为视角对有意义的社会生活进行解读的讲座让同学们收获颇丰、回味无穷。
(撰稿人:王彩凤 审稿人:路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