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应学院邀请,西藏民族大学刘红旭副教授莅临我院10D四楼学术报告厅作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行动研究脉络中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培养与成长——基于三个案例的陈述”,威尼斯wnsr666部分研究生与本科生参加讲座。本次讲座由尹广文副教授主持。
刘红旭老师从行动研究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特色,以自己多年的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为例,探讨了行动研究脉络中的社会工作学生培养与成长,分别从知行合一、参与、反思、改变等四个方面开展具体论述。
知行合一:社工教师的自我认知。刘老师从自身的求学经历和行动研究来强调作为一名社工教师的自我认知,以阐述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向善利他的理念,即坚定社工价值和服务学生,并且以我想、我做、我思为起点,确定行动研究的思路。
参与:大学新生成长训练营。刘老师从大学新生成长训练营的案例入手,具体阐述学生在活动开展中的参与情况。提出大学新生成长训练营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建立关系,了解需求,学会适应校园生活,学会整理自己的生活。
反思:山阳农村社会工作。刘老师以山阳农村农村社会工作的实务案例,从孝道文化传播的具体实践入手,通过孝认知,孝宣传,孝调查,孝演出,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对孝文化的渗透,加深学生对孝文化生动形象的认知。刘老师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思前想后,通过反思能力践行社工的价值。
改变:进藏办班及调研。刘老师通过一个藏区项目实务实践,提出随着社工实践的场域之变,师生空间角色的调整,进而引起社工人的关系之变,师生社会调查的开展,最终引致社工人的思想之变,为人处世亦历经训练并逐渐养成。
最后,刘老师指出,行动是有计划的行为,行动研究要强调共同感、参与性、反思性和效能感。行动研究从问题到结论,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实践过程,社会工作是一个多元主体的实践场域,是基于反思的共同改变。
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刘老师一一进行了解答和回应,独到的见解,透彻的分析,幽默而又不失风趣的语言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现场的气氛轻松活跃。
在讲座的尾声,尹广文副教授做出总结,他指出社会科学实务和研究发展到最后就是方法的训练,刘红旭老师通过其十多年的社工教学研究之心路历程的分享,给我们生动展示了一个社工人的专业成长和实务实践,即认知—参与—反思—改变。刘老师的讲座主题鲜明,论证过程严谨科学,逻辑层级环环入扣,结论令人信服,且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尹老师提议,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要结合今天的讲座,去积极实践并反思: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专业社工从业者,如何做具体的社会服务,如何做社工的实务与研究,如何在上述过程中成长并学会为人处世。
本次讲座刘红旭教授用大量的实务案例,并且结合自己的研究和经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深入浅出的对行动研究的脉络进行阐述,并且对在座的学生给予厚望。这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社工热情,也启发了同学们如何做社工实务和研究的学术热情,也为学院社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刘红旭教授简介
刘红旭,男,1982年生,甘肃岷县人,社会学博士。现任西藏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工作本科和MSW教育中心负责人。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人口学会理事,陕西省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陕西普辉青年发展中心监事长。主要从事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教学工作。研究专长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与稳定、民族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主讲的《社会学概论》是西藏自治区唯一入选的教育部“精彩一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和横向委托课题20余项,在《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并有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或重要学术网站全文转载。
(撰稿:吴晓玲、赵迈 审稿:尹广文 审核: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