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上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办公室主任秦小峰副教授莅临我院10D四楼学术报告厅作学术讲座,报告主题为“想象的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的想象——新时期社会工作的三重想象及多元表达”,威尼斯wnsr666部分研究生与本科生参加讲座。本次讲座由尹广文副教授主持。
秦小峰博士从社会工作是什么的设问出发,通过一些典型的协会近些年的工作案例,在与讲座现场师生的互动中,以追问国家想象视角下的社会工作的背后逻辑,从而展现出当前社会工作想象的多元表达,并以自身20多年的社工从业工作经历为例,从以下方面对本次讲座的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首先,秦小峰博士介绍了各主体对于社会工作的定义表达与构建情况,从而引出国家想象下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秦老师分别从社会工作定义的主体性、认识论、价值描述、认知判断和内涵外延等社工构成要素进行概述。他通过对经典社会工作定义进行分析,指出社会工作是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提高和恢复其社会功能的专业活动,并致力于创造有利于达致此目标的社会环境。秦老师亦从实践场域下的定义以分析社工的多元表述,认为社会工作必须被理解为一个建基于历史、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内的社会建构,它具有工具性和政治性,是社会建构、社会治理柔性力量和抓手,当前已经很难把社会工作独立于政府的视域之外,尤其是作为道德实践、政治实践、福利运输、实践取向的社会工作,它的发展已经深深烙上了政府建构的背影。
其次,秦小峰博士从社会工作本身的想象及研究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想象的社会工作。他提出想象的社会工作是指相关行动者对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角色期待的观念构想和解释表述,这种想象包含了行为者的价值、知识储备、眼光视野和对观念对象的了解、发展可能性的认识水平。从认识论上来说,想象并不是思考主体主观随意的产物,而是它在外部环境和内在能力约束下的思考行为,不同行动者在不同背景下对社会工作有什么样的期望,各种期望的关系如何,它们是如何活动并变为实践的,其中的规律和启示,我们都需要对他们的想象比较进行阐明。总体来看,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是一个多元主体想象与共同建构的过程。
最后,关于新时期社会工作的想象及表达问题。秦老师提出关于社会工作想象与发展实践的总体分析,不管是长时段分析还是中时段、短时段分析,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包括想象方面,都离不开对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的分析,政府部门和社会工作教育群体有着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理想,因此会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想象,因此就影响了政府与社会工作群体在发展社会工作上的合作——鼎力合作、有所协作、有分有合或相互疏离。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直线过程,不同的主体通过各自的表述和建构,在历史的传统和现实的背景下,共同交织建构了今日社会工作的想象和事实,只有厘清多元主体间不同的想象与实践,才能看清今日中国社会工作之全貌和特征。与此同时,社会工作也应建立属于自己时代的专业想象,从而完成专业的终极使命,但当前社会工作发展依然是一种弱建构主义。因此,发展必须要充分遵循本土化规律,通过专业教育界的群策群力,力争在发展的关键点上推动社会工作教育更大的发展。
在讲座尾声的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向秦小峰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秦老师一一进行了详细的回答,他指出发展社会工作的想象力,即怎么样在现有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发展专业的能力,包括专业先行者的高瞻远瞩,更包括大家作为一个集体的社工知识界的共同努力建构,心有多远,就能够在社会工作发展道路上行多远。
最后,尹文广副教授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并就此次讲座做了总结,他提出想象中的社会工作是一个多元主体的建构,涉及社会工作理论中的结构制度、行动互动等关键性问题;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建构需要我们从学科史研究、教育研究、实践研究、方法研究、行动研究等方面开展;各位同学在具体专业学习中要养成从专业理论与实践研究上形成专业反思,提升自我素养,进一步思考阅读并分析相关资料文献,形成专业范式与实践范式,不断走向社会工作想象力。
在本场学术讲座中,秦小峰老师以自己深厚的专业素养与丰富的从业经历,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想象力培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析了多元主体下社会工作的想象应如何建构的问题,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了社会工作想象的历史发展历程,坚定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学习社会工作知识技能以及从事社会工作事业的信心,为我院学生社会工作想象创新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人简介
秦小峰,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先后毕业于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曾在世界宣明会从事农村社区发展工作。兼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历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家庭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
(撰稿:曲超 审稿:尹广文 审核: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