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莅临我院作学术讲座

[发布单位:威尼斯wnsr666    来源:威尼斯wnsr666    发布时间:2023-06-29]


2023626日下午,威尼斯wnsr6662023年春季学期学术讲座在教学10号楼D区四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应邀亲临现场,为我院师生作题为“数字乡村建设悬浮的成因与对策”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李怀教授主持,学院百余名师生参加。

讲座初始之际,刘少杰老师就“悬浮”一词的来源为出发点,结合亲身经历,将我国乡村建设运动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次乡村建设运动是以梁漱溟、陶行知等知识分子为代表所展开的乡村建设运动;第二次乡村建设运动是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次乡村建设运动则是 “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第四次乡村建设运动即是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改造农村、改变农民的数字乡村建设。刘少杰老师指出,前三次乡村建设运动均使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第四次的数字乡村建设是党和国家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作出的国家战略,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同历次乡村建设运动相比都是科学且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乡村建设运动。因此,所谓数字乡村建设的悬浮即数字乡村建设没有同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有效结合起来。

首先,刘少杰老师以实际调研的经历为依据,提出数字乡村建设悬浮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数字乡村建设的行动主体大多是政府干部和网络电信的工作人员,广大农民没有积极投入到数字乡村建设中来;二是县委县政府实施的某些数字建设行动同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数字发展需求不匹配;三是政府购买和科技公司出售的数字设备与技术不能有效地应用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之中;四是各地数字乡村建设行动最积极的表现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和直播售货等数字经济活动,而非乡村主要产业;五是很多县、乡政府把县城和乡镇的数字化治理作为主要任务去大力推进,这和乡村的数字化建设还有一定距离;六是数字化治理加强了县乡政府的数字化建设,数字乡村建设转变为数字政府建设。

其次,刘少杰老师根据数字乡村建设悬浮的六个表现,分别从由上而下,从高到低的战略与实施、干部行动而村民不动、数字乡村建设向农业的深入十分有限、数字建设行动没有深入乡村等四个方面剖析了数字乡村建设悬浮的成因。

最后,刘少杰老师根据数字乡村建设悬浮的原因提出数字乡村建设落地的路径:一是要正确认识农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要正确处理数字乡村建设中政府和农民的关系;三是要坚持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数字化作为主要建设任务;四是数字乡村建设应当“下乡进村”并因地制宜。

讲座尾声,刘少杰老师与我院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并针对学院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此次讲座,李怀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并做出总结:刘少杰老师上午的讲座从理论上带我们学习如何认知社会变迁,下午则是从实践中带我们体验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这不仅为我院师生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引,而且为我院师生在即将到来的暑期调研留有大量的思考空间。

(撰稿:刘霄 摄影何跃文 审稿:尹广文 审核:李怀



刘少杰教授简介

刘少杰,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网络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 10 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社会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其中《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表彰。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 13 项,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国务院特殊津贴等。


专业院校:
管理机构: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