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学院“学术月”活动的号召,更好地营造“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研究生学术氛围,10月17日下午在学院416举办了主题为“微光赴研途,书海共学术”的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孙特生、张志红、王海峰、赵润娣、马龙军等五位老师担任评审老师。网络宣传部王婕同学主持本次活动。
第一组分享中,张奕柠同学就“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和特征做了详细介绍,对调研观察到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该群体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龚文辉同学对功能主义在人类学中的流变进行了文献综述,对功能主义流派的历史渊源、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观点的异同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张瑞书同学对癌症生存者的再社会化现象进行了解读,并对该现象存在的问题做出总结;裴可钦同学对《黄河边的中国》一书做了读书笔记的分享,让我们对20世纪关于中国“三农”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王哲君同学就个体视角结合当代女青年“恐婚”“恐孕”现象分享了贝克《风险社会》的读书感受。
第二组分享中,兰永真同学以甘肃省为例,对碳中和愿景下西北省域“三生”空间转型及其碳排放变化做了详尽介绍,指出生态空间向工业生产空间、城镇生活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的转型造成其碳中和能力更加有限,这是导致全省净碳排放量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连虎刚同学以河西走廊为例对西北干旱区自然保护地生态网络的构建及优化进行分析与解释,并对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等研究方法做了介绍;常启玲同学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对人口流出下乡村产业振兴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进行研究,对项目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分别做出介绍,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刘霄同学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并对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三者做了比较,总结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并将新公共服务理论用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评价类论文的理论基础作出适用性分析;施妍名同学基于全链条的区域粮食安全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在河西走廊地区人均粮食购买力是影响粮食获得的主要因素。
第三组分享中,于丽娜同学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对耕地生态补偿进行量化研究,得出河西地区耕地生态系统价值在空间上呈现差异特征,整体上呈由西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趋势等相关结论;曾俊峰同学分享了关于甘肃省养老问题分析的读书笔记,分别对甘肃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相关背景、总体要求、具体部署和实施保障做出介绍,在对兰州市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地探访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相应对策做出思考。其它同学也对各自的科研成果和阅读笔记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分享。
五位老师对各位同学的分享进行了提问和点评。孙特生老师在点评中指出:首先,研究生的学习中导师起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学生自主性学习尤为重要;其次,学生需通过具体的研究方法对参考文献、阅读书目和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再次,同学在做学术分享时尽量自由表达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后的感悟;最后,在分享时间受限的情况下同学们应对自己分享内容的核心做深度剖析。
做学术好比种树,树根伸张的越深,树叶展现的就越繁密。真正的博学,绝非表皮之博,而是贯通之博,贯通先需精专,扎于一途而深研之。久之,枝叶得以繁盛,从而以一途而通他途。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帮助我院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提升科研能力。同时,通过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有利于营造学院做学术的全新氛围,加强师生交流,使我院学生更好地端正自己的学术态度,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